十年-之三-新聞有感

昨天研習的時候,聊到最近畢業生往公務人員移動,不免感慨~~

文起:

昨天看完賽德克-巴萊之後,寫了點心得,順便收一下學校專用的信箱,才看到薪資入帳的消息,仔細喵了一下,原來330跟350差了4000左右。
小時候,看著大舅、小舅等親戚(台南人),都去當老師。總替他們不值,因為他們當年都可以考上各區第一志願的人,卻因為家庭經濟的關係,選擇有公費的師專。

那個年代當老師的薪水是相當低廉,甚至有人說,賣麵一個月賺的錢是當時老師(公務人員)月薪的三倍。當老師的好處是「鐵」飯碗、附帶的寒暑假及國家給予的月退俸。

隨著政府調漲公務人員薪資及台灣經濟起飛的時空背景下,在我念高師大那年時候(民國84年,我是自費生第一屆),初任教師的薪水等於或略高於大學畢業生的薪資。

只是~從此開始~台灣的經濟開始每況愈下,形成了死亡交叉(對大學畢業生來說)。

等我考上正式老師職位時候(民國91年),看到戶頭進來的薪水,我開始體悟了「鈔票的重量」-我的薪資大約是大學畢業生的1.2倍。

幾年前,一次小弟回外婆家,家中親戚聊了起來,無心的一句話:「原來兩個人的薪水相加才等於我一個月的薪水」

刺激到我弟,搞的我弟選擇辭職去念碩士,現在自願外派到大陸常駐,以獲取高薪及相關管理經驗。

回到主題,由於台灣經濟在8x年代達到最高峰(民國84年 7-11的晚班日營業額可以衝到3萬,KTV或酒店附近的可以衝到6萬,我去過7-11打工過)

使得多數人的教育程度提高(博碩士生滿街跑)、
環保意識抬頭及再加上文資法的關係,導致 薪水上漲、重大投資需要國家級以上的環境開發評估,再加上對岸當時大量的廉價勞動力人口,不過逼台灣大多數的中小企業外移。
目前台灣剩下的都是集團型的產業-台積電、台塑...,所需要的是高素質的人力。

使得當工作機會少於就業人口時候,想當然爾的,薪資只會下降而不是上升,及工時無限制上升,變成了上班打卡,下班責任之怪現象。更會產生後續民生問題。


就好比說 - 一旦中油後勁五輕廠關門,接連帶動的民生問題是否有因應之道呢?


而教改廣設大學之後的「名不符實」的大學學歷(學力),對應這樣的人力素質,留在台灣的產業的競爭力 又還有多少呢?


再加上少子化之後,家長從國小~到高中..甚至到大學的「直昇機式的照顧」也讓部分的年輕一代:對於向外走是沒有勇氣的,莫名奇妙的出現-天龍國、天龍人的稱謂,到成了最佳註解。

當薪水下降到使得大學畢業生往公職移動的過程中,或許可以使公務體系的人力資源及素質產生某種程度的改變。但是倒底是誰改變誰呢?官大學問大永遠是公務體系最佳註解!!


回頭想,現在念大學的意義何在呢?

發佈留言

較新的 較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