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四地中學物理教學研討會-摩擦力演示教學

欠了半年文章,總算有時間放到自己的部落格上

科學教課程改革交流論壇
由於個人時間安排不佳的關係,12月11日下午才到場。下午的議程「科學教課程改革交流論壇」由各地教師說明各自科學課程。
陝西師範大學胡衛平教授的報告放在課程改革(圖一),說明這幾年大陸在科學課程改革的過程與期望。基隆女中張仁壽老師的專題演講主題是放在台灣課綱改變歷程,圖二裡張老師笑得超開懷,是主持人介紹張老師經歷時有個小插曲。

聽完這場交流論壇,我唯一的感受是:兩岸的科學課程分道揚鑣。

圖一、陝西師範大學胡衛平教授
圖二、基隆女中張仁壽老師
摩擦力演示教學

因為我的重點是看其他地區老師怎麼上課的,重點放在演示教學。本文記錄的是第一場。
第一場演示教學單元是摩擦力,由上海市松江一中沈志輝老師,以及新莊高中的吳原旭老師,分別示範如何教學,對岸把這樣的模式稱為「說課」。
首先上台示範的是沈志輝老師。從照片中可以看到對岸青年教師(約30~40歲)對於資訊媒體的掌握度相當好。
沈老師教學示範所用的桌上數位化實驗器材引起我的興趣。同時,對岸重點學校的教學方式:數位儀器+傳統儀器的數據展示,並透過「合乎邏輯的推論」及「圖表判斷],讓學生可以了解物理現象與數學方程的關聯。然後,講述過程中,沒有任何的贅詞。(這是怎麼練的....Orz.)
圖三、沈志輝老師講摩擦力


圖五、沈志輝老師的桌上數位化實驗器材

接下來是吳原旭老師的教學演示。這場演示的亮點是吳老師用毛毯來說明摩擦力的性質。依據吳師的說法,當初課程設計就是朝這方向想,傳統教學時都是從物體運動狀態推論摩擦力,但老師認為假如能由形變觀察摩擦力,是更具體的。

圖六、吳原旭老師用毛毯來凸顯摩擦力的相關特性。
圖七、老師也請學生親自跑過毛毯:加速跑過、減速跑過,來觀察毛毯上紋路的變化

當天則有嘉義劉德華之稱的賴彥良老師,親自用月球漫步步法,在毛毯上走,讓大家看看毛毯上的變化。
圖八、賴老師也親自滑過毛毯,讓大家觀察毛毯上紋路的變化。
圖九、毛毯上紋路的變化。
小結

兩位老師的共同點是:第一,用生活常見現象切入,當作教學起點。第二,各自用不同的「實物]來呈現摩擦力。第三,演示進程流暢。
只能說兩岸在中學物理教學已經有明顯的不同。原本兩岸在理科教學都有相同的模式,重視筆算演練。這幾年,台灣則是偏向學生體感實驗和定性科學小實驗,讓學生連結物理現象。比較簡化的說法是,對岸重點學校在乎定量,我們在乎定性。可能是台灣課程設計者不認為每個高中生都需要當科學家,都需要做實驗。

第一次參加「兩岸四地物理教育研討會」,抽空看壁報,不同地方老師教學分享,也看著吳原旭、盧政良老師跟對岸老師切磋交流。

想了很多,除了教學相長,受教良多,別無言語可以形容。

最後,用東吳大學 陳秋民教授.說過的話當作對自己的期許-

「物理其實不難,物理就在生活中。物理不是一切,但一切都是物理」

「我教學的目標,不是在培養一個科學家,我希望每個家都是科學的家」

發佈留言

較新的 較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