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歷程檔案,其實可用【涅槃經】第三十二品來說嘴
----
「有王告大臣:『汝牽一象來示盲者。』眾盲各以手觸;大王喚眾盲問之:『汝見象類何物?』
觸其耳者言:『如箕。』
觸其腳者言:『如臼。』
觸其脊者言:『如床。』
觸其腹者言:『如甕。』
觸其尾者言:『如繩。』
王囑如來正知,臣喻方等涅槃經,象喻佛性,盲喻一切眾生無明。」
(簡文非原文)
----
佛家說法看完,就來看看我對學習歷程檔案的現世看法:108課綱之後,升學管道主要有繁星入學、申請入學、分發入學。申請入學=學測(X)+綜合表現(P),分發入學=學測(X)+分科測驗(Y)。
以現在大學入學名額分布比例是前者多於後者。亦即是綜合學習表現(P)是大學升學管道的必要部分。其中,細分為P1 、P2,前者為學習歷程,後者為校系自辦甄試項目,占分比例不得低於50%。
因此,此項政策推行之後,任何關於學習歷程檔案的美好想像,或是高中生甚至家長因此抗議,或是焦慮到想提案連署廢止 ,種種事情,也沒甚麼好意外。
但是上位者說出【家長、老師,不單大人需要帶孩子掌握學習歷程檔案立意,更需要適時溝通、釐清課程目標、評量標準,這才有助學生掌握學習脈絡,後續進行檢討、反思。】
在我來看,也是一種不食肉糜的說法-是以為【爸爸天天回家吃晚飯】是每個家庭都能發生嗎?(苦笑
說句更白的話是,既然是經濟弱勢家庭,其小孩沒有足夠的課外資源,就算108課綱有足夠選修課,窮小孩就真的不用再擔心比不上嗎?
很簡單,多元表現可直接砸錢,不論是臨時砸錢找人寫,或是從小砸錢培養小孩多種技能或是出國遊歷,都能取得成果-
但是考試分數就算砸錢補習,也不一定取得高分。於是選擇稀釋分數,改用[級分]模糊化考試能力,就分不出 實際的差異。
學期成績+學測成績+學習歷程中的多元表現,這三項壓下來之後,窮人怎麼翻身成為中產階級?
原本窮人還可以靠考試翻身,至少成為中產階級,避免階級惡性複製。
【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或許是此升學制度最終的樣貌。
註1.九品官人法的末途
始於曹丕稱王開始,西晉延續此制度。隨著門閥制度的發展壯大,中正官多被門閥士族所把持操控,成為了培養和擴張私人勢力的工具,各門閥之間利用這種制度打擊異己,相互鬥爭。
選舉制度失去了公平性,才德標準逐漸被忽視,家世則越來越重要,逐步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到了隋朝,隨著門閥制度的衰落,最終被廢除。
註2.把考核官員方式類比成升學管道考試是否合適可以討論,但你我都很清楚的事情-越是知名大學畢業,越容易找到工作,更能順利考上高普考(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