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歐本海默的電影

 #電影賞析 #閒聊 #有錯請指證 #部分劇情

去年的文章

關鍵核心是 曼哈頓計畫內的女性科學家並不多。當年 主要的兩位女性科學家分別是Leona Woods 、Maria Goeppert-Mayer,其中 Leona Woods 是費米團隊中 最年輕的女科學家-改良出符合實驗要求的蓋格計數器。Maria Goeppert-Mayer則是提出[核殼層模型]及其他貢獻(之後的氫彈)

第三位比較特殊-就是吳健雄女士,嚴格來說吳(不具美國國籍)並不算是直接參與曼哈頓計畫,但吳健雄當時研究內容(論文草案)恰巧解決了核分裂(B Reactor)中子消失問題,使得核分裂的連鎖反應得以持續進行,才有後來全尺寸核反應堆、與後續原子彈(鈽)的誕生。

簡單說,現在不少人常常寫出以今非古的奇特言論,尤其這些言論常常忽略當時歷史的實際狀況。

From wiki

最後說說幾個我喜歡的片段

1.核爆順序是對的(白光->震波),可能因為導演想呈現歐本海默的心裡狀態應該有延長了,但根據費曼的回憶錄(延遲約100秒),似乎又沒有。

2.在第一小時間段落,透過【歐本海默】時不時的幻想並交雜印象畫作及非常特殊的配樂,用以象徵科學家看到或聽到這樣的原子層次觀點,甚至可以說是暗喻【幸運的猜測】,可以說非常適切地融合科學、哲學、藝術的後現代氛圍,對我這種有物理系背景的人而言,很有共鳴,真的不能不點讚!!

3.引燃大氣層之接近零?!

當年核子物理學屬於發展初期,會算出有引燃大氣層連鎖核反應的機率是可理解的。

軍方代表Leslie Groves中將(麥特戴蒙飾演)一臉恐慌:「機率接近零?!」也順道恰巧呼應科學從不保證100% or  0%的不確定性概念,與人性需要的因果論、可歸一 等特質完全不同,更遑論人性黑暗面。

這段也扣往兩個橋段,劇中是進行三位一體實驗時試爆時的紅色按鈕及劇末時歐本海默與愛因斯坦的湖邊對話,還是歐本海默面臨親共審查,冷戰時期的核武競賽狀態下說出了[也許我們的恐懼是對,摧毀整個世界⋯⋯我相信我們做到]

黑白與彩色交錯過程中,諾蘭用來凸顯奧本海默本人視角與內心世界,並對觀影人展開對人性的拷問

比如說 到底是歐本海默手上沾染鮮血,還是時任美國總統的杜魯門才是真正沾滿鮮血?又比如說 如果不對日本投擲原子彈,一旦發生盟軍登入日本開啟登陸戰,是否會犧牲更多人命??以殺止殺是否正確?

但畢竟是商業電影,其內科學理論幾乎是帶過-比如每位人物課堂講解都是[淺淺地]的帶過,多數敘述都是高三物理會提到的東西。但黑板、筆記本上的文字例外。至於科學史部分到是符合我讀過的相關文獻,但電影主角是歐本海默,其他科學家的貢獻就是pass。

總之 個人推薦 是看IMAX版本,如果日後有藍光CD,倒是可以購入保存。

註記

1.吳健雄女士應該算是實驗物理學家,即便是論文草案但已經有足夠的證據證明核分裂反應產生的氙-135會吸收中子,也證實John Wheeler(理論物理學家)的猜測

2.每年暑假辦理的吳健雄科學營,為吳健雄科學基金會辦理。目的在於本會宗旨在推廣科學教育,尤其著力於培植及激發青少年學生的科學才能,以蔚成為新一代的科學菁英人才,建議高中生可以考慮自費參加。


《奧本海默》不重視女性? 女權學者轟「20分鐘都男生在講話」
https://news.tvbs.com.tw/entertainment/2189228

發佈留言

較新的 較舊